養老服務
Pension services
一、 項目背景
人口老齡化社會迫切需要大量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自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快速增長,截止到2014年底,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已占總人口的15.5%,達2.12億人,比2013年增長了1000萬人。今后每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近800萬,遠高于1982年到2004年每年平均增加老年人口302萬的水平。全國老年人口2023年將達3億人,2033年超4億。其中,高齡化趨勢將日漸加劇,2020年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將達3100多萬 。這說明,中國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正在加速并逐漸走向峰值。如果按照國際公認的3位老人需要1名護理人員的標準計算,我國需要的養老護理人員數量大約在1000萬人。
在人口老齡化的進程中,中國老年人口消費能力也在逐步發生變化。預測到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將從4萬億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左右 。隨著高齡老人比例的不斷增高,人們養老理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老人進入養老機構,以高齡和病殘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養老院近年來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研究養老院老年人的健康問題,為他們提供高品質的護理服務,這就要求養老機構有一支專業化、職業化的養老護理隊伍。
養老護理是指從事老年人生活照料、護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種新型職業,養老護理員直接為老人提供生活護理和照料陪護,是養老服務工作中一支重要力量。老齡化社會對養老護理的需求量大,作為這個行業主力軍的養老護理員的服務態度、文化素質、專業技能直接關系到老人的安危、生活質量以及養老機構經營效益。然而,這支隊伍狀況令人堪憂,服務人員數量不足、素質低下、護理技術缺失等原因已經嚴重影響到我市養老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養老服務事業的健康發展。
二、 調研情況
我們緊緊圍繞公司整體戰略規劃和安排,對養老護理員項目分別赴人社、民政等相關部門及相關的機構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將相關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現狀和趨勢
截止到2015年底,我國2.21億老年人中,其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約有4000萬,至少需要1000萬名護理人員。然而,我國現有養老機構人員僅60萬人。在養老護理員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5%以上, 高中未畢業人員占10%,高中畢業人員僅占5%。
北京市海淀區民政局2013年曾做個一項調查顯示,75歲以上的老人,只有12%愿意進養老院養老,并且還要具備一個前提,就是要在生活不能自理以后。絕大多數老人還是選擇居家養老。陜西省統計局的一項調查也顯示,超過六成以上的老年人期望居家由子女養老。
國際經驗證明,居家養老是一種經濟型的養老模式。其優勢是充分利用家庭資源、社區資源、市場資源、社會資源,投入少、效率高、覆蓋面廣。在我國,從滿足社會需求、符合老年人意愿、適合中國國情等各個方面來講,居家養老都是解決未來養老壓力的一種最有效模式。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覆蓋城鄉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體系,使之成為調結構、惠民生、促升級的重要力量。無論從個人意愿還是從國情出發,居家養老都是最適合我國老人的養老方式,但由于居家養老設施薄弱、缺少服務人才等因素,老人在家里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作為補充的社區養老發展滯后、老人購買養老服務意識不強,也造成居家養老有效供給增長緩慢,有效需求仍然不足。
當前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仍然處于起步階段,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緩慢,服務項目單一,且大多偏重于家政服務和簡單的生活照料,老人需要的更為專業和細致的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等服務較少,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個性化、多樣化的需求。
國家和社會對老年服務的投資規模非??捎^。2012年民政部在介紹“十二五”養老服務規劃時表示,五年中要投入2500億元以上的資金。其中,不僅有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還包括了各種社會資金。2014年政府就拿出大約250億元用于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房企”和“險企”投資總額分別在800億元和2000億元左右。以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為例,截至2013年底,我國為老日間照料服務僅覆蓋近50%的城市社區和20%以上的農村社區。
由于政府和社會真金白銀的投入,致使老年服務的床位數快速增長。根據民政部和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據:2010年,全國各類老年服務機構共有床位314.9萬張;到2014年,養老服務機構中的床位增加到了551.4萬張,與2010年相比,增長了75.1%。同時,我們還發現2010年當時入住的老人是242.6萬人,床位利用率77.04%,即空床率22.96%;到了2014年,老年服務床位數大幅增加到了551.4萬張,但入住老人僅為288.7萬人,床位利用率52.36%,空床率為47.64%,兩者之間接近五五開。這說明,養老市場的硬件投入間斷性接近飽和。
如果純粹從需要出發,現在社會上所說的“90-7-3”或“90-6-4”可能有考慮不周的地方,其實應該以“80-15-5”為基礎來思考老年服務的對策。所以,我們認為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老年服務體系,即對健康和輕微失能的老人實行居家養老的方式,在社會服務和社區服務支持下居家養老;對部分失能老人以社區養老應對,重點放在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對完全失能老人以機構養老應對,對他們提供專業性的長期照護服務。
二) 政策環境
“十二五”以來,政府共出臺了26項關于老年服務相關的政策法規。這些政策法規有三個特點:第一,頻度密集。最近兩年幾乎平均每月出臺一項相關政策法規;第二,范圍廣泛。這些政策法規設計民政部、全國老齡辦、財政部等16個政府部門;第三,跨部門合作。上述政策法規中有15項涉及兩個及兩個以上政府部門聯合發文,最多的一項涉及到10個部門。
2013年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多項發展養老服務事業、推進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工作的政策文件?!秶鴦赵宏P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13〕35號)中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功能完善、規模適度、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苯逃?、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養老服務業人才培養的意見》(教職成〔2013〕5號)更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以職業教育為主體,應用型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層次相互銜接,學歷教育和職業培訓并重的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培養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質量較好的養老服務人才隊伍,以適應和滿足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需求?!?/span>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2016年1月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為緩解老年人長期護理的負擔問題,人社部正在研究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并且在青島、長春和上海進行了試點,結果還不錯,有效地分擔參保人員長期護理帶來的經濟負擔。從國際經驗來看,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像荷蘭、德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相應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實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對于解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發揮了非常好的作用,效果非常明顯。護理險的出現減少了老年人群的養老負擔,促進兜底性服務業細分,拉動就業,推進養老服務產業化發展。
三) 養老護理員
老齡化正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隱憂,根據國家民政部的統計,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超過1.78億,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老年人口過億的國家?!袄嫌兴B”需求巨大,養老護理員不僅缺口極大,而且素質亟待提高。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解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以及空巢老人養老問題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城鄉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到2015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需要養老護理員1000萬人,但目前持證在崗者僅逾3萬,養老護理員是“40、50”人員,下崗職工或進城務工者,工資低、工作累、社會地位低,“虐老”現象時有發生。
針對此現狀,國家民政部和有關部門提出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執業資格考試認證制度,五年內全面實現持證上崗。同時完善養老服務技能培訓政策和方法。此外,還將派駐專業社工,在全國組織培養2100萬敬老志愿者,占當時老年人口總數的10%左右。近年來,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呈現總量擴張、增量提速的發展態勢。然而,整個社會并未建立完善的養老護理體系,以迎接人口老齡化,特別是養老護理員緊缺現象十分明顯。截至2015年9月底,民政部組織了300余次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僅有25000余人次參加職業技能鑒定,其中21542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巨大的人才需求缺口,理應讓養老護理員這個職業非常搶手,現實狀況卻不盡如人意。
據介紹,養老護理員是對老年人生活進行照料、護理的服務人員,設有初級、中級、高級和技師4個職業等級。其中,技師級是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中的最高等級。
三、 養老護理員市場分析
(一)市場現狀
人口老齡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尤其是失能老人,這就需要機構中有一支具備護理知識、懂得老人心理和愛心的護理隊伍。目前一方面失能老人本身護理難度大、家屬對護理質量要求高,另一方面護理工作收入偏低、精神壓力大,加之社會歧視等原因,目前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群特點是:大多年齡在40—55歲之間、文化水平低、沒有專業的護理知識、缺乏溝通技巧的家庭婦女或下崗人員,這個人群愛心是有的,但護理知識、護理技能、心理溝通能力差,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加強護理員職業培訓顯得尤為重要。造成上述情況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養老服務業和行業的發展程度,客觀上制約了養老服務隊伍的穩定和持續發展。近10多年來,雖然我國養老產業機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與日益增加的老年人口數量相比較,仍存在很大的缺口。以養老機構為例,在發達國家,養老機構的床位數占老年人口總數的5%左右,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這一比例也在2%~3%之間,而我國目前的這一比例僅為0.84%。另外,根據國際通用的老年人與護理員的比例為3:1來推算,我國至少需要1000萬名護理員,但是目前全國老年福利機構的職工卻只有22萬,取得養老護理職業資格的也僅有2萬多人,這與幾千萬失能老人的潛在需求相比差距巨大,而且也不能滿足現有200萬進入養老機構的老年人的護理需求。
第二,養老服務職業認同度和待遇仍然較低。由于經濟發展水平、老年人的支付能力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養老服務事業和養老產業還處于人力成本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的狀態,從業者工資和待遇水平較低,吸引不來優秀的養老服務從業者。調研數據顯示,不少人選擇養老護理員職業,并不完全是為了這份事業,正如很多地產商和保險企業涉足養老行業不完全是為了做福利服務一樣。其中不少人,對養老服務職業缺乏職業認同感,之所以選擇該職業,有48.4%的養老護理員認為目前暫時沒有更好的工作。工資收入較低也是影響養老護理隊伍穩定性的重要原因。以北京為例,在養老護理員市場上,主要視其資質分為初、中、高三級護理員,檔次最高的高級護理員月收入在5500元左右,初級護理員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與相同勞動強度的其他護理人員相比,養老護理員的薪資水平太低了。在北京地區,月嫂月薪最低在4000元左右,高則上萬元。如此高的勞動強度和如此低的勞動報酬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第三,養老產業服務功能結構單一 。目前我國的養老產業通常以養老院為主,多是以提供簡單的院舍管理和生活照護,基本沒有開展什么文娛活動,更不要說老年教育、老年手工制作等益智活動。所以說“老有所學、老有所樂”就成了一句空話,而造成這個局面的原因正是缺乏相應人才。 除此之外,我國對老年人的心理咨詢相關人才也幾乎是空白。據“中國老年人供養體系調查”浙江調查資料顯示,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率僅為30.3%,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率則更低,這進一步反映出我國老年人心理衛生問題是否突出,需要大批心理咨詢與治療人才。
第四,養老產業人才素質普遍較低 。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之快、基數之大、高齡人口之多是前所未有的,養老服務需求也正趨于個性化與多樣化。調查顯示,我國城市中48.5%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現實的養老需求,其中排在前列的是家政服務、護理服務、聊天解悶和法律援助,而城市居家養老需求的總滿足率只有15.9%。雖然我國多樣的養老較產業以前已有較大發展,但還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亟需養老服務人才提供專業化服務。目前我國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的人數較少,工作地點多集中在大城市的繁華地區。這些專業人才的服務費用較高,且很少深入社區開展服務,使得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尤其是對于農村地區的老年人來說,得到專業康復治療師、心理咨詢師、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更是難上加難。社區老年服務人員數量較少,而且多為四五十歲的已婚婦女,她們只具有日常生活照料的經驗,大多數都不具備醫療護理、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等專業知識,專業化程度不高,遠遠不能滿足社區老年人的需求。此外,社會養老服務人員的流動性很大。很多年輕的服務人員把社區養老服務崗位當成暫時的過渡,工作一段時間后就會轉出。
第五,沒有普及的職業準入標準和有效地晉升途徑?! ÷殬I標準和職業準入制度是一個行業規范化發展的必由之路。政府已經意識到對老年長期照料服務人員大量的需求以及培訓的重要性,為推動我國老年養護專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開展,2002年國家勞動與社會保障部頒發了《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國家標準》,同時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組織編寫了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資格培訓教程,然而,這些培訓項目都是短期的,且沒有涉及很多護理的基本技巧,更沒有涉及到社會及心理學以及基礎倫理學的相關知識的課程。并且從目前的調查數據來看這一職業標準遠遠沒有得到有效的普及,絕大多數地區對于養老機構從業資格沒有規范,從業人員素質難以提高。而缺乏有效的職稱晉級制度則導致養老服務人才沒有專業歸屬感,難以長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直接造成人才流失。
第六,缺乏經營管理人才。目前我國對養老管理人才教育培訓一直采用非正規“自我”教育培訓的方法,各類教育培養這方面專業人才設置的相關專業不多,與人數眾多的養老需求存在很大的缺口。在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嚴峻的背景下,養老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已經成為當下最緊缺的資源。專業管理人員的不足直接制約了養老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和服務水平的提高。一部分有意投資養老產業領域的投資人苦于招聘不到優秀的經營管理人才,只能選擇投資到其他領域。
最后,養老產業利潤空間小,養老機構難以快速滾動發展,不能向緊缺護理人才支付高工資。當前養老護理員行業普遍現狀是 “一高三低、一長兩短”、流動性大?!耙桓摺笔侵府斍梆B老護理員隊伍大多數從業年齡偏高;“三低”分別是社會地位低、綜合待遇低、文化程度低;“一長”是指每天的工作時間較長,平均每天工作在10小時以上,有的甚至更長?!岸獭币皇侵付倘睂I的系統培訓,護理員只是本著初級技能加上原始本能開展日?;旧钫樟瞎ぷ?,基本上無法實現對入住老人的心理護理;二是缺少對護理員長期發展的考慮,很少系統的開展針對護理員的文體娛樂活動、綜合素質的培訓。流動性大是指護理員的陸續離職成為常態化,其原因雖然諸多方面,但總體上與“一高三低、一長兩短”更密切關系。
(二)市場需求
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現狀與老齡化水平不相匹配,供給與需求相差極大,可以說發展潛力巨大。按照各地頒布的“9073”養老辦法,約 10%的老人是需要定期醫養服務照料的。在養老服務人員方面,我國當前的情況是人員嚴重不足。按 3 個老年人需要一個護理員的國際標準,據發改委預測到2020年,我國將有超過2億的老年人居家養老。即便按照每100名老年人需要1名養老護理員計算,將需要超過200萬名養老護理員。而目前,我國僅有不足30萬養老護理員,其中專業的持證上崗者不到6萬。目前全國所有養老機構從業人員只有 22 萬,而符合從業資格的僅 2萬。同時,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培訓,無法充分發揮信息技術上的便利。
四、 養老護理員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文化素質低,培訓難度大。當前我國養老護理員多來自社會底層民眾,包括農村進城務工人員和城市下崗工人等,文化素質低是這類人的一個突出特點。據相關調查,武漢市養老護理人員中,65.5%來自農村,北京市2003年對23所養老機構474名養老護理員的調查顯示:高中學歷者占35%,初中學歷者占51.9%,小學和文盲者分別占8.0%和5.1%。正是由于這部分人文化素質低,所以他們學習起來比較困難,也增加了對他們培訓的難度。
2、待遇低,吸引不到高素質人才。養老護理員工資低一直是制約養老護理員隊伍發展壯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全國來看,養老護理員月工資低的僅有幾百元,高的也就兩三千元,平均工資一千多元。在大城市,這樣的收入只夠維持基本生活,這使得高素質的年輕人不愿從事這類職業。素質高的人越少,待遇越低;待遇越低,素質高的人越少,從而造成一種惡性循環。
3、培訓模式單一,專業化不夠。根據培訓責任主體、運行機制和運行條件的不同,可以把養老護理員培訓模式劃分為政府培訓模式、市場培訓模式、社會培訓模式和其他培訓模式幾種基本類型。在養老服務發展相對完善的國家,這幾種培訓模式所占的比例都是相當的。而我國當前的情況是,政府培訓模式占主導,另外三種模式所占的比重非常小。這就造成培訓模式單一,培訓市場缺乏有效競爭。另外,我國養老護理員的培訓內容大都集中于基本護理技能的培訓,缺乏職業道德和心理護理方面的培訓,培訓的專業化程度不夠。
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大街28號雍和大廈D座6層
聯系電話:010-64097988
?
Copyright ? 2005-2015.誠通人力資源有限公司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