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國家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表明要深度推進醫養結合,讓“老有所醫”、“老有所養”。從《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到15分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等實踐,都在強化基層“醫養”功能的實現。
老齡化時代下,“醫養結合”有哪些理念內涵,具體落地時遇上什么難題,又有何種實踐和探索經驗?
在上海,26歲的王程是楊浦區社會福利院一名養老護理員,每天數十次扶抱老人,為他們翻身、喂飯、換紙尿褲,做全身清潔和更衣,一天工作10小時以上。
社區福利院是社會福利事業機構收養因年老、疾病、生理或心理缺陷而喪失勞動能力、出現生活困難的人,尤其是老者。
像王程這樣的受過專業教育的養老護理員,就在那里為老人們扎尿袋、喂飯,從事一線護理員的工作,之后,他又承擔起相關管理工作,包括制定護理員工作計劃、確立考核制度、細化護理操作規范等等。
人終有一老,總有一天,身體會像一架年久失修的機器,機能慢慢衰退,許多疾病成為了我們的“朋友”。慢性病、失能、半失能、失智、半失智等,都可能慢慢出現。
據相關數據顯示,在中國,就超過1.9億老者患有慢性病,約4000萬老者屬于半失能、失能狀態。然而,很多大病康復期、慢性病老人往往無法在傳統養老模式中得到良好照料“醫養結合”的呼聲越來越高。
“醫”與“養”打配合,并不新鮮
醫養融合,自古就有。
在傳統中醫的理念中,“醫”與“養”合二為一,素來打配合慣了。秉著“天人合一”的整體論,從養生入手,療愈身體疾病。
現代醫學則針對疾病和人的生物學特點,將醫學細分為不同門類,諸如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康復醫學,深入推進醫學實踐,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為了恢復患者的健康,都是“醫中有養,養中有醫”。
隨著老齡化趨勢加強,將“醫養結合”服務于老年人,一切都顯得如此順理成章。
傳統的養老院,重“養”輕“醫”。不過,在運行的過程中,因為實際需求,探索出功能分區,注重護理功能。以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為例,能自理的老人一般住在有公共設施的低樓層,失能失智老人住在高樓層的“專護區”,有專門的護理人員對其進行護理。
但即便如此,還遠遠不夠。據統計,截至2019年,在我國注冊登記的養老機構2.97萬余家,其中“醫養結合”機構4000家,占比不足13.5%。
醫養結合,有哪些可探索的空間?
簡言之,加大現代醫學成果及相關服務在養老任務當中的比重,以醫療為保障,以康復為支撐,邊醫邊養、綜合治療。
首先是,利用醫學上日趨精細化的檢查檢驗方式,盡早將重癥扼殺于搖籃之中,防患于未然。
例如,老齡化時代下,我們的長輩是否有罹患重大疾病的先兆,相關疾病能否在發病早期就得到識別,相關必要的檢查、治療、康復訓練,是否能夠匹配?
又例如,過往疾病是否轉歸,長期以來的“疾病朋友”能否及時得到評估和觀察?這些都可以通過先進的醫學檢驗技術和手段得到答案。
其次,可以考慮將康復醫學的理念和治療手段融入醫養工程。罹患不同疾病亟待康養的那部分人,可以引入康復治療手段,諸如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康復、傳統康復治療、康復工程等等,讓他們恢復如常的生活。
再次,適當使用醫學服務和技術,進行安寧療護。減少患重癥的老年人的痛苦,尤其是對于罹患難以治愈疾病的老人,讓他們安詳地度過人生的最后階段。
同時,用體貼入微的“康養”,潤物細無聲地呵護著身體不適的老者。
例如,提供保健診療、護理康復、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支持。
又例如,及時配送相關藥物、上門巡診等,又或是,使用床頭一鍵呼叫器、智能健康監控設備等,讓“互聯網+醫療”、“互聯網+護理”等模式惠及更多老年人。
如此一來,既重“醫療”,又重“康養”,這樣的理念,倘若能夠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扎根,開出絢爛之花,就能芬芳每一位老者的晚年世界。
然而,現實似乎還不盡如人意,尚有許多問題需要探索與解決。
15分鐘,醫療“飛”入尋常百姓家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許多老人家更樂意在家庭含飴弄孫,頤養天年。離開家庭前往陌生的機構養老,對他們來說是個挑戰。
據相關統計,中國的老年人大多數都在居家和社區養老,形成“9073”格局,即90%左右的老年人都在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區支持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強化醫養結合的社區基礎服務設施建設,是國家在今年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工作重點之一。將醫療衛生服務延伸到社區與家庭,完善相關配置,匹配相應的人才團隊,也最契合當下需求。
基于此,“15分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的提法值得關注。
這個服務圈,以家庭為基礎,依托于家庭所在的社區,讓養老者能夠在最短時間內享受醫療機構、相關企業等等所提供的養老服務。
為了更好地打造此類社區,國家開展了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工程。充分利用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等,改擴建一批醫養結合服務設施。
事實上,在許多社區,傳統的醫療和養老資源并不罕見,譬如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養老機構、護理站等。它們分散存在,發揮著有限的功能。當務之急,是整合這些資源。目前全國各地例如揚州、上海、廣州、深圳等地都在積極開展相關活動。
以廣州為例,其著重考慮居住在廣州市行政區域內60周歲及以上居家老年人的醫養需求,為其提供相關服務,打造15分鐘居家社區養老服務圈。
諸如區、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應統籌區、街道(鎮)居家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星光老年之家、農村老年人活動站點等設施資源,都將被納入醫養結合體系,未來會重點考慮做好相關服務銜接。
其中,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提升是痛點。
國家及相關單位多措并舉,積極鼓勵和支持老年醫療護理人員的培養,提高專業化水平。
例如,建立系統的培訓、晉升及管理機制,為老年醫護人員提供平等的職業資格認證和職稱晉升政策,加快探索對養老服務人員的鼓勵政策。
總之,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逐步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服務意識,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積極研究制定養老服務人員的薪酬管理制度,改善和提高養老服務人員的地位和待遇。
借助家庭醫生簽約或是醫養結合簽約的力量,讓更多醫療衛生服務最快時間內“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聚焦銀發一族的需求,家庭醫生正在積極開展出診、家庭病床、長期處方服務、居家康復、中醫藥“治未病”服務、遠程健康監測等特色服務,與簽約居民建立緊密、持續的互動關系,將簽約服務覆蓋到所有簽約對象。
以深圳市為例,全市800多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平均2萬人就擁有1家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截至2021年,已建立家庭醫生團隊3528個,共有400萬居民簽約家庭醫生服務,為構建社區“10分鐘就醫服務圈”乃至“15分鐘健康養老社區”打下良好基礎。
融合傳統醫療資源,能夠讓當地養老事業如虎添翼。
多地民眾信賴并依靠中醫。結合中醫優勢,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再融合醫療、康復、養生優勢,讓我們的長輩“老有所醫”。
例如,許多縣中醫醫院將純中醫特色服務于老年人醫養需求。
根據三級醫院的設置標準建設,邀請國內知名專家坐診,配備設施設備,為老年患者提供醫療服務。
解決了“醫”的問題,還需解決付費問題。醫養付費,困擾著許多捉襟見肘的老年人。
在社會保障方面,通過健全醫保制度,將醫保納入養老范疇,進一步擴大養老機構醫保結算的范圍,可以解決老人日益增加的費用問題。
另外,健全醫療保險機制,全面實施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同時鼓勵和引導商業保險公司開展老年健康、長期護理、意外傷害等保險業務。
如何讓“養”更走心?
銀發一族的精神心理健康,也被廣泛納入養老的考慮范圍。
許多地方通過定向老年群體的用戶調研,科學設置各類文體康養設施,進一步打造老年宜居環境。
例如,乒乓室、臺球室、排練室、紅色學堂、圖書館、老百姓健身房、環湖游步道等宜老設施,可以為老年生活增添幸福底色。
同時,挖掘當地的傳統娛樂項目。
例如地方戲劇、皮影戲等傳統藝術專場演出,定期推出跨區域文化走親晚會,幫助老年人就近在熟悉的人文環境、村莊環境中頤養天年,托起幸?!跋﹃柤t”。
好的組織和活動小組都需要運營和管理。許多銀發一族曾經是單位、家庭或是所在村莊相關事項的管理骨干,可以充分挖掘他們的管理才能,讓他們運營相關的文娛小組等等。
此外,組織代際照顧活動也未嘗不是一種好的方式。比如,邀請托兒所或小學的孩子,進行社會實踐,定時和老人一起互動。
老人可以陪著孩子們做手工、玩游戲、搭積木,孩子幫老人們泡茶、推輪椅去曬太陽,陪老人下棋等等。
更有甚者,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
以英國為例,人們就嘗試把幼兒園搬進養老院。孩子與老人可以同時被看護,互相學習、互相照顧。他們認為,老人能夠給孩子帶來經驗學習與指導,小孩則可以給老人送上關注與陪伴,通過代際學習、互相照顧,實現“老幼同養”。
未來,醫養結合將會有更多探索的空間。隨著多方努力,醫養社區也將會迸發出更多活力,點亮老年人的天空。
(來源: 頤和社工)